可怕的英国人和日本人!把教育家和科学家头像印到钞票上意味着什么
文 | 李爽
定居英国伦敦的华人博士妈妈
少年商学院国际教育专栏作者
之前我们推送过一篇文章《日本再次豪取诺贝尔奖的秘密:钞票上就差印“好好学习”四个字了》:从平均每年拿一个诺奖的日本,面额最大的1万日元上,印了个教育家说起,谈论他们对孩子教育的重视。
近日,同样的新闻又在英国发生了。
英国央行在7月16日宣布,“人工智能之父图灵”(发明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)的头像被印上新版50英镑钞票,将在2021年正式流通。
英国一直是人工智能研究的学术重镇。牛津大学、剑桥大学、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以及伦敦大学学院、爱丁堡大学等都在人工智能领域以及机器学习领域有着深厚的积累。
这次图灵头像被印到新钞上,更凸显了科学教育(STEM)在英国教育里的重要性。
英国是如何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?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,也许会给大家一些启发。
用6年学习同一个主题
好奇心是孩子看世界的起点
很多从国内来的妈妈们有时候会抱怨:英国的小学什么都不教,总是在玩。
还真没说错。这次跟我家那位14岁上中学3年级(英国中学7年,其中GCSE 5年,A Level 2年)的小女儿聊起她的小学时代,她说:
“我们肯定很重视STEM,我觉得从3年级(7岁)开始吧,学校里就有了‘科学’这门课。不过我们的科学课就是玩,画画,做特别简单的小实验,应该说着眼点是好奇心。”
英国4岁上小学,4-6岁这3年,其实跟咱们的幼儿园差不多,主要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、学习习惯、交友和融入小社会(班级和学校),按照我们现在的观念,应该是情商为主。
从3年级开始,课程里的科学就与英语、数学、美术、音乐、戏剧、历史、地理、体育、外语一样,成为主课,每周有2-3节以上。
在科学课上,如小女儿所说,会做各种简单小实验。比如光,他们会在教室里用手电筒、电脑来产生光源,让孩子们观测阳光,让他们创造不同的阴影,观察光源移动时阴影的变化,或者光源与物体之间距离的变化,等等。
英式教育的结构,是每年都会教同一个主题,但逐步深化,最后才上升到纯理论和计算、实践应用。比如同样是光这个主题,1年级到6年级(小学7年,从reception到 Y6)的主题不一样:
1年级的小朋友探索材料,学会用透明和不透明来判断和形容;
3年级探索光源和阴影,还要了解直视光源的危险性以及如何保护眼睛;
6年级则探讨光的直线传播,我们的眼睛如何看到光,光谱和彩虹,以及眼睛看不到的光。
小女儿在6年级与班上小朋友们脑洞大开,做过潜望镜和彩虹装置。
按照国家教育大纲规定,英国小学的科学课程里需要完成材料,声音、力量和电力的物理过程,生命过程和生物等概念。
而这些概念更多的是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和周边环境相结合,让他们对我们每日所见的事物产生好奇心,问问为什么,怎么会这样,并引导他们建立作为人类的我们是如何看待世界的。
也因为此,在很多家长看来,连科学课都不严肃学习,就在玩。
比如科学课上有园艺,回家养一堆黑黢黢的小种子等发芽;比如幼儿园就学过的“听闻看尝摸”5种感知,但到了5年级还会专门做家庭作业。
我记得大女儿曾花了一周时间创造过一小册5个感知小岛旅游手册,也算她参与了一把科幻小小说。
英国教育还有一个特点是,会把专业内容分散到不同的科目里去实施,从而建立起完整而不冲突的世界观。
比如,科学会放在历史、地理、音乐、美术等课里去教。美术课上教莫奈的时候,除了了解他的艺术特点,欣赏他的画作,老师还会提及莫奈池塘的概念,植物与寄居动物,池塘的季节变化,光与影的自然状态,画家的捕捉与表现,等等,可以说,科学观是融会贯穿在所有的知识传递中。
在化学课上烤棉花糖
兴趣是激发孩子学习的原动力
与中学比起来,英国小学的STEM教育当然是小儿科。
别的不说,就说学校里面各种科学俱乐部,女儿们上的走读女校就有医学社团、解剖俱乐部、生物俱乐部、化学俱乐部、物理俱乐部、7年级专享的科学俱乐部、迷宫俱乐部、特殊竞赛俱乐部、经济社团、计算机俱乐部、地理社团等等,而男校和寄宿学校会有更多种类的俱乐部。
也因为此,女校现在与男校每学期都有一些合作上学日,女孩子们能去用男校的设施,特别是科学中心,与男生们一起做实验,这样做的初衷无非是鼓励女生对STEM产生兴趣。
按照女儿们的评论,只要想参与,学校提供了各种机会,这还不包括类似皇家科学协会、帝国理工在内的国家级科学组织和大学组织的各种科学项目、周六营以及到学校来做的专题演讲。
说起中学的特点,两个女儿都说,创造力。大女儿举例:“我们在化学课上会烤棉花糖。”那是她们做变色实验后的延续小实验。
而STEM教育一直是英国中学和大学教育的重点。2017年教育部门确定了“科学”是中学的必修课,而从8年级开始,科学也一分为三,变成物理、化学、生物,单科施教。
英国有许多org为后缀的免费STEM教学原材料网站资源,还有一些政府课程提供给教科学的老师们进一步自修。
对于学生们来说,如果课堂知识不能满足兴趣,他们会去寻找各种校外活动资源。比如中学范围的全国性的参与竞赛Grand Challenge,它的主旨在人工智能、老龄化社会、清洁增长和未来流动性4大方面。
青少年产业战略大赛(The Youth Industrial Strategy Competition),着眼点是团队合作、沟通和反思实践等要素,鼓励个人和团队参与;再比如今年伦敦有一个大坝防洪设计竞赛,等等。
教育研究者在此阶段解决的问题是:科学教育的目标是什么?
上世纪60年代,英国的中学科学课程进行了第一次革命性的变革, 从被要求记住脱节的事实和运用记忆公式,转到要求学生运用他们对科学的理解,从而涉及大量的实际工作,甚至在某些考试体系里,课堂试验能占到最终成绩的30%。
可以说,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,未必每个学生都会在大学里主修科学,但看到英国中学生最关心的是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两大热点时,STEM教育的成果还是可见的。
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
只要给他合适的科学教育
今年18岁的大女儿,在自学了做调研的方法和数据解读以后,每次听到我说世界最近有什么新的研究成果,或者综合新闻得出什么结论时,女儿都会去回看基于多少数据样本,用了什么研究方法,然后就会评论我说:“您能更精确一些,更科学一些吗?”
有的时候我也恼羞成怒:“科学也要一点点发展,研究也是一步步进步的,你认为的那些不精准也是条件所限,与经费、精力、时间、技术手段等等都有关,等你自己做项目就知道了,你要学会有保留性的接收新信息。”
撇开我俩谁对谁错不言,起码她被英式教育养成了一种科学观,或者说是科学素养,有了这样的基础,起码在她日常的生活里,能少走一些弯路,不会去相信什么隔空取物、隔山打牛、红薯抗癌、水变汽油等等。
学校的科学教育能提高英国孩子们科学素养,英国的《自然》杂志也有此观点。《英美权威科普期刊:所有儿童都是科学家,只要给他合适的科学教育》的文章提到:
孩子人人都是科学家,只要从小就给他们合适的科学教育。孩子传统上所接受的科学教育主要是基于讲授式的,但这种形式的科学教育有其显著的问题。尤其是在21世纪的今天,这种形式的科学教育越发凸显其问题。
对此,我们的教育需要培养孩子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能力(creative problem solving)、批判性思维(critical thinking)和合作(collaboration)等软技能(soft skills)。
聚焦于这些技能的科学教育,能够增进学生掌握和保持知识的能力,进而促进学生选择理工科类学科,未来成长为新一代科学家。而且,良好的学校科学教育还能促使下一代人具有普遍良好的科学素养。
虽然中国也开始重视孩子科学素养的培养,但从整体来看我们与英国之间的差距似乎并不是在缩小。管中窥豹,小小英镑,以及英国孩子从小就在做的科学实验,都给我们以警醒。
参考资料:
《英美权威科普期刊:所有儿童都是科学家,只要给他合适的科学教育》
特别推荐 | 2019年10月,正值国庆假期,少年商学院推出科技少年日本行 国际研学营,通过对日本交通科技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、宇宙科学等三大尖端领域的了解、学习与探索实践,收获跨学科知识与视野、分析与创造力、自我领导力与团队合作能力等6大能力。现在报名可享早鸟特惠价,立减2000元/人,点击下图查看项目详情。
点击下方“阅读原文”
即可预约面试
↓↓↓↓↓